上映前:重金营销,爆款上映;
上映中:剧情拉胯,无病呻吟;
上映后:观众吐槽,骂声不断。
——已然成为国产片常见三板斧。
这几天的院线,也验证了这一点。
其中一部《十年一品温如言》,就是它鲜明的注脚。

高票房与崩盘口碑的割裂
上映首日,该片票房高达1.46亿。
但与高票房不相匹配的,是全方位崩盘的口碑:
“现在的电影可真有意思,明明可以直接抢钱的,非要请你看电影。”
“没有一个角色是正常的。。。”
“这剧本跟网站自己生成的一样。”
豆瓣开分2.9,截至发稿时间,评分已降到2.7。
眼看就要赶超史诗级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任敏的演技失灵
即使是被任敏、丁禹兮吸引而来的粉丝,也狠下心来送出了两星。
语气里尽是惋惜。

尤其是对任敏,格外痛心。
无力的台词,失真的剧情,空洞的表演。
引以为傲的演技,在此片遽然隐身;
一向擅长的哭戏,也失去了观赏性。
任敏这颗特效药,怎么失灵了?
任敏的演艺之路
因在影片《悲伤逆流成河》中饰演易遥一角,19岁的任敏,开始闯入观众的视野。
长着一张不会屈服的脸,布满浓得化不开的情绪。
形象上的相近,构造了她与角色的第一架桥。
在这张脸上,看得见被霸凌的隐忍、悲恸、绝望。

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时而笃定,时有不甘。
几次动情落泪,情绪流转得层次分明。
不管是被误解的泫然泪下;

雨中撕心裂肺地哀嚎;

还是跳河时的失控痛诉。

她以超乎年龄的演技,疏通了与角色的第二架桥:情感共鸣。
精准还原每一处情感表达,饱满,澎湃,又不会越过刻度。
沉浸式的表演方式,完美呈现出被霸凌者的心路历程:
最初,极力克制喷薄欲出的愤怒感;
途中,以向死而生的勇气进行反击;
最后,绝望促使死亡成为唯一出路。
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轻松将观众拽入情节,让人止不住啜泣与怜惜。
很多人说,任敏信念感十足的演绎,赋予了易遥生命力。
任敏的局限性
任敏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不努力。
不是形象差。
甚至不是没天赋。
而是她作为演员,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演员请就位2》的后半段。
拍摄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时,任敏忽然开悟:
她的成长轨迹与普通人脱轨。
她被包裹在命名为演员的真空层里,没有生存压力,没有一地鸡毛,没有内外夹击的困苦。
她认知的世界,只有表演领域的一小块儿。
与真实生活的隔膜,也筑成一堵横亘在任敏与角色之间的墙。
只看得见人,看不见人物的来回。
只听得到呐喊,无法理解对面的汹涌。

对于与自己经历毫无关联性的角色,任敏的理解与共情,总会滞后和迟疑。
她需要大量的准备,尽可能融入,才能准确将感受力发挥出来。
而演员竞演类节目,创作时间短,理解、入戏、共情、诠释,都需要快速达成。
她的短板就此暴露。
从前她是新人,观众会一再给机会。
但金身护体的使用次数,是有限的。
一部糟糕至极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就消耗掉了观众的耐心。
电影口碑崩坏,恶语如沸,不能说冤枉。
只能说,道路漫长,任敏要走的,还很远。
就像陈凯歌所说:
“你已经从《悲伤逆流成河》,证明你可以一直胜任一个被欺负的女孩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你,去演一回欺负别人的女孩。”

复刻经典角色,可以到此为止了。
观众会疲劳。
灵气会耗尽。
新人一茬接一茬地出道,个个野心勃勃,等着取代前面的人。
花期有限,而花无限。
我不希望这是任敏的结局。
同时希望她的潜能,杂花生树,又有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