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热背后的思想漠视
滕威在《“边境”之南》中深入探讨了拉美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她指出,拉美文学在中国的热度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策略和古巴革命带来的中拉友好高潮。然而,“为什么中国对拉美思想、历史相对漠视?”这一问题却鲜有人问津。
滕威认为,这种漠视部分源于我们对哲学写作的理解被西方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所定义。拉美思想家的写作往往不符合西方的学院规范和市场规范,导致他们的作品难以被归类。
拉美思想的多样性与现实意义
张伟劼以《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为例,说明拉美思想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度往往受国际事件影响。这本书因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向奥巴马赠送而突然走红,反映出我们对拉美文化的接受常是欧美看法的折射。
滕威补充道,拉美思想家如拉莫斯和加莱亚诺的作品,尽管不符合西方主流学术规范,却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视角。“当我们阅读、谈论这样的著作时,本身就是探讨世界思想的多样性和历史与未来的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努力。”
《面具与乌托邦》的启示
作为“拉美思想译丛”的首部作品,《面具与乌托邦》探讨了墨西哥文化自卑与教育救赎的问题。拉莫斯提出,墨西哥人面临民族主义与欧洲主义的二元对立,而教育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
张伟劼指出,拉莫斯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仍有现实意义。“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透,甚至是绑架,已经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 拉莫斯的新人文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视角。